http://www.geocities.com/taa_hsv/jiangjc.htm
江炯聰,看看假象
飢渴地唸書,熱心地服務幼童,熱血的關心國事,大學是他的黃金歲月
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江炯聰,人如其名,目光炯炯、聰明智慧,
於1965年以第一名成績考進台北市建國中學,1968年再以第一志願考進台大化學系,
現在則是財經界重量級的教授。提起大學生活,彷如進入時光隧道,
一幕幕年輕時代的影像瞬間浮現腦海,那段充實而燦爛的日子,真是他生命中的黃金歲月。
第一志願如願,什麼都去一試
江炯聰就讀高中的時候,對化學和數學就非常感興趣。建中時期,
他就研讀了大學的化學教材和數學教材,但是他的物理較普通,對
生物一直沒有興趣,因此高中分組選舉的是甲組,而非丙組(
當年大學聯考分為甲、乙、丙、丁組,甲組為理工系組,乙組為文史系組,
丙組為醫學系組,丁組為法商系組)。他的成績優異,
當然以第一志願考進了台大化學系。
好學的江炯聰,進入多元而自由的台大,彷如飢腸轆轆的人,
進入菜餚豐富的自助餐席一般,囫圇吞棗,什麼都去嘗試,
並未侷限於化學領域。他回憶當時,除了熱愛的化學之外,
那時新新的現代物理學,如相對論、電磁學等,都令他深 深著迷;
建中時期就已讀完老、莊及法家重要經典的他,
大學時期對西方哲學思想又充滿了興趣,涵泳於尼采、
史賓塞……等哲學家的思想之中。他說,不管有沒有看懂,
但他認真的讀,認真的思考。
在他大學的學思歷程中,藝術對他的影響也很大,
大一參加美術社和口琴社,大二加入台大合唱團;但是對他影響最大,
甚且影響了他一生的則是從大三開始積極投入的社會服務。
談到這段經歷,江炯聰露出一絲甜美的微笑,他懷念那段日子,
充實而美麗。他回想著,似乎又回到了那個年代。
育幼院徵義工,報名毫不遲疑
大二下學期,《台大青年》刊出一篇育幼院的採訪報導,讀完之後,
他感動得淚如雨下。這篇報導的末尾附上徵求育幼院義工的啟事,
他毫不遲疑的報了名。可是,學期即將結束了,他還沒收到通知;
接著暑假到了,仍然沒有通知,於是他就前往台大青年社詢問,台
大青年告訴他,因為報名要當義工的只有兩個人,所以就沒有進一步的行動了。
聽到這個消息,有如晴天霹靂般的震撼他。
當他得知另一位報名者原來就是他的化學系同學施顏祥(現任公賣局長)時,
就去找他,兩人激動的說,「(報名的人)太少了,我們去作吧!」
雖然沒有受過任何創立組織的訓練,但他們毅然決定成立專門服務幼童的社團。
在他們的努力奔波下,「台大慈幼社」誕生了,報名同學高達四百多人,
這不但是台大第一個專門以服務為宗旨的社團,而且一成立就躥升為第一、二大的社團。
慈幼社成立之初,人數太多,整個社團簡直可以用一團亂來形容,
幸好當時的心理所研究生吳英璋(前台北市教育局長,現任台大心理系教授)
前來幫忙他們進行訓練工作。因為慈幼社,他也結識了黃光國(現任台大心理系教授)、
黃榮村(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和楊國樞老師(現任中研院副院長)。
後來慈幼社要出會刊,當時的台大新聞社總主筆林聖芬(現任中時晚報發行人兼社長)
前來主持,隨後林聖芬也當選為第二任慈幼社總幹事。
認真讀認真生活......
推薦青年獎章,他斷然拒絕了
慈幼社成立之初,服務的對象包括忠義、福安等育幼院,後來擴大到山地、漁村,
並支援各大學成立服務社團。在他大三、大四的時候,爆發「釣魚台事件」,
保釣運動風起雲湧,當時的台大代聯會主席馬英九(現任台北市長)就是保釣大將,
在這股保釣風潮中,他開始關心國事。保釣運動逐漸平息之後,取而代之的是「社會服務運動」,
但他發覺,「運動」和「服務」差別很大,運動多是高談闊論,說得慷慨激昂,
卻不太會做事,而且也不持久,服務則真正在奉獻、在做事,他重視、在意的是服務,
而非運動。事實證明也確是如此,「社會服務運動」銷聲匿跡了,
但各大學的社會服務社團卻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東吳的幼幼社成立了、
政大的愛愛會成立了、輔大的同舟會也成立了(由現任的主計長林創立)……
投入社會服務,讓他對化學疏遠了,他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
馬克斯共產主義和毛澤東所寫的著述等禁書都看了。他不諱言的說,
當時看完這些書,都是一知半解的,但這卻是他生命成長中的一個重要歷程。
大四,救國團召開全國大專院校學生服務社團研討會,他當選為主席;
全國大學生馬祖訪問團,他是團長;學校推薦他爭取「青年獎章」,
被他拒絕了。他說,直到服兵役的時候才知道,青年獎章是由蔣經國親自頒獎;
服完兵役後,他被禁止出國十年,他懷疑,不知是否和他沒有加入國民黨,
又積極投身社會服務工作,且拒絕被推薦為青年獎章得獎人有關。
誠懇學習反省,用心看透假象
服完兵役後,他和李國鼎工作過一段時間,1979年,王永慶要聘他前往台塑服務,
而李國鼎也正好組成了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他不知該如何抉擇之際,
就去請教他很尊敬的黃桂權教授,當時,他和教授只對了幾句話,
就改變了他的一生。教授問他:「台塑有多少人?」他答:「四萬多人。」
教授再問:「那科技顧問組有多少人?」他答:「十多人。」
於是教授提高音調對他說:「那還想什麼!」
1980年、他進入科技顧問組,走進新興產業。1982年,出國禁令解除,
他赴日本研究了一年;1984年台塑說要發展新產業,再找上他,
但他決定前往美國MIT進修,專攻技術創新,走進資訊產業,
那年他已35歲;1988至1989年,他受邀前往歐洲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ystem Analysis,
這個單位是前蘇聯的智庫,在那兒,他親賭東歐的改革和蘇聯的崩解,
也恰逢鄧小平的改革和天安門事件,對他的衝擊頗大。
他說,這一生中,他對政治人物最不信任,因為政治人物用了太多的符號和激情,
又簡化了太多事情,因此他真正佩服的人,像證嚴法師、泰瑞沙修女、李國鼎、
施振榮等,都不是政治人物。他勉勵即將踏入大學的準新鮮人,要誠懇,
要用心看透形式的假象,要學習反省,好好把握人生的黃金時代。
--
1000元的智慧-江炯聰玩的談判遊戲
在某個雞尾酒會上,張先生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千元大鈔,向所有的來賓宣佈﹕「他要將這張千元大鈔拍賣給出價最高的朋友,大家互相競價,以50元為單位,到沒有人再加價為止。出價最高的人,只要付給張先生他所開的價碼即可獲得這張千元大鈔,但出價第二高的人,雖無法獲得千元大鈔,仍需將他所開的價碼如數付給張先生。」
這個別開生面的「以錢買錢」的拍賣會,立刻吸引了大家的興趣。開始時,「100元」、「150元」、「200元」的競償聲此起彼落,到價碼抬高到「500元」時,步調緩和下來了,只剩下三、四個在競價。最後只剩下王先生和林先生在那裡相持不下。
當王先生喊出「950元」時,張先生彈一彈他手上的千元大鈔,曖昧地看著林先生,林先生似乎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1050元!」,這時會場裡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
張先生轉而得意地看著王先生,等待他加價或者退出,王先生咬一咬牙說﹕「 2050元!」人群裡起了更大的騷動,林先生擺一擺手,喝口雞尾酒,表示退出這個「瘋狂的拍賣會」,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結果,王先生付出「2050元」,買到那張「1000元」鈔票,而林先生則平白付出了「1050元」。兩人「平分秋色」,各損失的「1050元」都納入了張先生的荷包。
陷阱的三個特徵這個遊戲是耶魯大學經濟學家蘇必克(M Shubik)發明的,想拍賣錢的人幾乎屢試不爽地從這拍賣會裡「賺到錢」。
它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人生陷阱」,參與競價的林先生和王先生在這個「陷阱」裡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後都付出了痛苦的代價。
自古以來,人類為捕殺動物所設的「陷阱」,通常有下列三個特徽﹕1.有一個明顯的誘餌。2.通往誘餌之路是單向的,可進不可出。3.越想掙脫,就越陷越深。
人生道上的大小「陷阱」多少也與此類似。社會心理學家泰格(A.Teger)曾對參加「千元大鈔拍賣遊戲」的人加以分析,結果發現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兩個動機,一是經濟上的、一是人際關係上的。
經濟動機包括渴望贏得那張千元大鈔、想贏回他的損失、想避免更多的損失﹔
人際動機包括渴望挽回面子、證明自己是最好的玩家及處罰對手等。
千元大鈔就是一個明顯的誘餌。開始時,大家都想以廉價而容易的方式去贏得它,希望自己所出的價碼是最後的價碼,
大家都這麼想,就不斷地互相競價。當進行一段時間後,也就是出價相當高時,相持不下的兩人都發現自己掉進一個陷阱中,但已不能全身而退,他們都已投資了相當多,只有再增加投資以期掙脫困境。
當出價等於「獎金」時,競爭者開始感到焦慮、不安,發現自己的「愚蠢」,但已身不由己。當出價高過獎金時,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是「損失者」,不過,為了挽回面子或處罰對方,他不惜「犧牲」地再抬高價碼,好讓「對手損失得更慘重」。
人生到處有陷阱在日常生活裡,大至商場上的競爭,小至等候公車,都有「陷阱」在等待著你。
譬如公車平常是十五分鐘一班,當你花在等待的時間超過十分鐘後,你會開始煩躁不安,但通常你會繼續等下去,等到超過十五分鐘公車還不來時,你除了咒罵外,也開始感到「後悔」——你應該在十五分鐘前就走路或坐計程車去的。
但通常你還會繼續等下去,因為你已「投資了那麼多的時間」,不甘心現在改坐計程車,結果就越陷越深,無法自拔,直到公車姍姍來遲,你心理的困境才獲得解脫。
但人生有很多「目標」,並不像公車那樣「必定會來臨」,而且投資的也不是你「個人的時間」而已。
如何避免蹈入陷阱在人生道上,如何避兔蹈入這類「陷阱」,也是一門不小的學問,心理學家魯賓(J.E.Rubin)的建議是﹕
1.確立你投入的極限及預先的約定﹕譬如投資多少錢或多少時間?
2.極限一經確立,就要堅持到底﹕譬如邀約異性,自我約定「一次拒絕就放棄」, 不可改為「五次裡面有三次拒絕才放棄。」
3.自己打定主意,不必看別人﹕事實證明,兩個陌生人在一起等公車,「脫身」的機會就大為減少,因為「別人也在等」!
4.提醒自己繼續投入的代價。
5.保持警覺。
4.提醒自己繼續投入的代價。
5.保持警覺。
這些方法大家也許都知道,但「知易行難」,一旦掉進人生的陷阱,抽身是不太容易的!
--
- Nov 04 Tue 2008 15:27
[轉錄]江炯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