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頂尖專家預測,卅五年後的世界風貌將迥異於今日,「政黨地位漸趨式微」

、「宗教組織解體轉型」、「歐元統合終將退潮」、「日本擺脫美國重新站起」

、「中國共產黨必然瓦解」、「英國王室走入歷史」、「反毒戰爭落幕」、「生

命神聖論備受挑戰」、「劈腿成潮流一夫一妻制瓦解」、「汽車廢氣將絕跡」、

「智財權吞噬文化公領域」、「醫生診所消失」、「生育不再是自家的事」、「

小兒痲痺滅絕」與「不可能匿名的網路世界」、「絕對主權概念不再」。

著名的《外交政策》期刊為紀念創刊卅五周年,特邀請全球十六位精英放眼未來

,分析哪些今天被我們視為當然之事物,到了二○四○年將已不復存在。 這些

由頂尖思想精英描繪的人類發展方向,深具啟發意義。

《外交政策》在引言中指出,這十六項觀念、價值與制度,有些也許大家很高興

會見到其消逝無蹤,有些則讓人緬懷不已,但無論如何,這些都已經對我們現在

與未來的生活,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

有些觀念是顯而易見的,如網路資訊革命後,一般人很難維持匿名,無論是打電

話或是上網,都無法遁逃於資料庫與強力搜尋,但有些觀念,如毒品合法化,卻

是在目前難以想像的。

《外交政策》所邀請的思想精英,都是在他們領域的權威,如討論生命神聖性的

辛格教授是醫學倫理的專家,談中共存續的裴敏欣則是中國出生新一代的重量級

學者,主張宗教組織將會解體轉型的哈維.寇克斯,是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神學

教授,認為毒品將會全盤合法化的彼得.施華茲,是「全球商業網絡公司」董事

長。

其中更有充滿爭議的話題,讓當事人現身說法,如邀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談為什

麼優生觀念是未來的趨勢,以及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來談日本的崛起。而巴西

前總統卡多索則倡言,卅五年後,政黨地位將會式微。


中共35年後必瓦解


中國共產黨的運勢從未像現在這樣看似一片大好。在中國內部,共黨的權威並未

遭受任何嚴重挑戰。而在國際間,「中國崩潰論」已退燒,「中國崛起論」則甚

囂塵上。我們也常耳聞中國外交官周遊列國,在美國和歐洲外交圈廣結善緣,敲

定協議,一新北京在全世界的形象。然而,中共的長期生存其實已面臨到各種不

可阻擋的力量挑戰,再掌權卅五年的機會並不大。

最終,中共可能會淪為其自身所創造的經濟奇蹟之犧牲品。中共不願建立法治並

避免干預經濟,可能導致過去十年來顯著的經濟成長走緩。不過,為進一步說明

問題,且讓我們假設中國經濟仍會持續成長。若再有卅五年的堅實經濟成長(即

使年成長率不足五%),中國人均所得將達到約七千美元。專業人士、私產所有

者及辛勤的資本家將大增數千萬人。假如歷史可為借鏡,一個威權主義政權要想

在這種現代化國家繼續掌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更甭說中國這麼一個龐大又複

雜的國家了。

如果經濟成就不會終結中國的一黨統治,貪瀆歪風也許會。政府權力若不受節制

,不可避免地會衍生貪婪。當今中國便是如此。黨律已渙散。賣官圖利現象很猖

獗。官方貪瀆日積月累,可能會使一個開發中的專制政權變成為掠奪性政權。蘇

哈托將軍統治印尼的經驗即顯示,掠奪性專制政體很難將高經濟成長率轉化為政

治穩定。在印尼,即使卅年出色的經濟成長,也拯救不了這個政權。一個經濟擴

張快速的專制政體潛藏著自我毀滅的因子,主因就在於欠缺制度能力和合法性,

可藉以安度經濟大震盪。在這個後意識形態時代,中共遂行政治壟斷的唯一憑藉

是,它有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中共仍言必稱馬列主義,並揉雜中國民族主義,

但可信度不高。一個執政黨若沒有核心價值,就會失去群眾吸引力,以及創造這

種吸引力的能力。即使是中共自身的精英階層,對黨的未來也日益心灰意冷並憂

心忡忡。許多高幹(包括一位省長在內)經常求教於算命師,便可不言而喻了。

一個政黨若有能力進行再造重生,或可避開這些隱然成形的危險。然而,中國共

產黨正愈來愈老化。到了二○四○年,中共就已存在一百一十九年,並掌權九十

一年了。當今世界上從未存在七老八十的一黨專政政權,這是有充分理由的。

當然,在民主社會,政黨隨時會經歷重大轉型。但一黨專政政權則欠缺內在誘因

進行自我再造,也少有能力修正路線。內部緊張與沉痾日積月累,必須拖到觸發

更大的危機才知對症下藥。中國共產黨曾歷經過一次這種循環,文化大革命即幾

乎摧毀了這個黨。唯有徹底進行自我再造,並採行顯然有違共產政策的市場改革

,中共才從這個自食其果的災難中起死回生。

中共下一回會如此幸運嗎?如果算命師直言無諱,他們將會告訴中國領導人,未

來並非一片光明。

作者裴敏欣,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暨中國專案主任


主權至上 概念式微


主權」─政府在領土內可為所欲為─的概念是三百五十年來國際關係基本原理,

然而再過卅五年,此項概念將日趨式微。

民族國家雖不至於銷聲匿跡,卻須與數量更多的強大非主權機構分享權力,包括

公司、非政府組織、恐怖團體、販毒集團、地區與全球性的機構、銀行以及民間

基金等。

勢不可擋的全球化過程牽動國境內外人、貨、觀念、資金、毒品、病毒、電郵交

流,直接挑戰各國的入出境事務控管能力、斲傷各國的主權。甚至某些國家會剝

奪其他國家的主權。例如無能或不願滿足國民基本需求的政府、贊助恐怖主義的

國家與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或屠殺人民的國家,將會喪失主權,或遭遇其他國

家攻擊、撤換政權甚至佔領。未來的主權將隱含著:主權是有條件的,甚至是以

契約約定的,而不是絕對的。

民族國家選擇放棄部分主權的趨勢也已然成形。最顯著的例證在貿易領域(世貿

組織),甚至全球氣候變化也開始影響到國家主權(京都議定書)。

綜觀這些趨勢,顯然全球民族國家的主權正日趨式微。然而各國仍將保有部分主

權,未來並不會演變出世界大同政府,也不至於陷入全球無政府的狀態。

作者理查.哈斯為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會長


宗教組織 解體轉型


過去幾千年來,大多人視自身的宗教信仰為天經地義,來自家庭、氏族與社會的

傳承,沒有「選擇」的問題。然今日,宗教在許多地區早已是百花齊放,各家各

派任君選擇。正因如此,各主要宗教的階層組織正快速解體轉型,「消費者選擇

」與地方教會各自為政的趨勢,已經席捲宗教領域。過去高高在上、發言有如神

諭的宗教領袖,如今不僅要走下寶座對信徒循循善誘,還得應付其他宗教的競爭



以基督教(新教)為例,美國各地的衛理公會與信義會,通常並不怎麼理會上層

領導階層。向來階級森嚴的天主教會,現在也必須傾聽各地教會爭取更高自主權

的呼聲。至於信徒多達十二億人的伊斯蘭教,更是早從創教先知穆罕默德升天之

後,就已陷入派系林立、百家爭鳴的分裂態勢,再也沒有出現大一統的教會組織



宗教階層組織的解體與轉型,一方面會引發危機,誘使教士以投合信徒所好取代

宣揚福音,斲傷宗教信仰的本質;但另一方面也焉知非福,能讓人以更成熟的心

態來面對不同宗教,強化教會對抗世俗化趨勢的力量。

作者哈維.寇克斯是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


政黨認同 趨於模糊


大家理所當然認為,政黨在現代民主政治中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實,在大型

民主國家中,政黨的前途並不看好,甚至有可能從此消失。

長期以來政黨一直以意識形態及階級畫分做為其黨綱基石。不過,這兩項因素在

先進國家已較不具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種族、宗教、性別等跨越黨派傳統界線

的因素。

今日社會,左派或右派這些標籤已變得愈來愈無意義。先進國家人民已培養出多

重興趣、多元歸屬感及交互重疊的身分認同。有些政黨為迎合改變,已開始自我

調整。看看布萊爾首相所領導的英國工黨,或者巴西勞工黨,目前經濟政策跟其

早期工會的宗旨已無太大關聯。

民眾對政治代議的傳統形式已漸感厭煩,大家想在公共事務上有更大的發言權,

且往往寧可直接或透過利益團體、非政府組織表達本身利益。例如,歐洲國家有

關基因改造作物和基改食品的辯論,如果沒有論及像「綠色和平」等聲稱代表消

費者利益的環保組織,就很難令人理解。

作者卡多索為前巴西總統、社會學家


日本蛻變 重新崛起


當今世界的腳步越來越快,時間和空間都在壓縮,以往在中古時代需要二、三百

年的變化,如今隨時都在發生。日本在適應這個新世界時遭遇困難。

日本到現在還抱著近六十年前在美國佔領期間制定的憲法,把自身的生存前途寄

託於美國,從而放棄了獨立思考,變成沒有脊椎的軟體動物。美國號稱是全球超

強,其實能力有限,在經濟方面還和日本爭奪利益,因此日本依賴美國是很危險

的。

東亞情勢的變化-特別在軍事方面,要看未來十年,而中國是一個關鍵因素;隨

著軍事力量的增加,中國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將來有一天,日本和中國可能為了

釣魚台列嶼(日本稱尖閣群島)發生軍事衝突,屆時和日本訂有安保條約的美國

會如何因應並不確定。北韓的情勢也令人憂心,它的核武發展可能威脅到日本的

安全。

日本已經喪失了從前的武士道精神;在區域緊張情勢的刺激之下,日本或許能重

新站起來,再次展現當初幫助日本成為第一個非白人現代化國家的傲骨,屆時東

亞的權力平衡將大幅改變。東亞的睡獅不是中國,而是日本。

作者石原慎太郎為日本東京都知事


歐元統合 終將退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統一的歐洲」一直是很多歐洲人共同努力的目標,從

最早的「法德煤鋼協議」開始,接著在1950年代初期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之後又發展為「歐洲共同體」以及現今的「歐洲聯盟」,成員國也已增加為廿

五國。

歐元在2001年問世是歐洲跨向整合的重要一步,象徵歐洲的經濟和財政統合,

但歐盟今年推出象徵政治統合的「歐洲憲法」卻遭到重大挫敗,法國和荷蘭相繼

在公投中否決了這部憲草。更糟的是,一些已經採用歐元的國家如德國,因為經

濟表現不佳,其國民竟然想念起舊貨幣。如果現在公投,我不相信英國人會捨英

鎊,而就歐元。我原本對歐元非常有信心,認為英鎊遲早也會加入歐元體制,甚

至還特別收藏了一些英鎊硬幣,準備日後拿給子女看;但現在我的看法已經轉為

悲觀,不太相信我的小孩、和他們小孩會有一天使用歐元。和其開始一樣,整個

共同貨幣的觀念似乎已經退潮,「歐洲統一」似乎更是遙遙無期。 如果歐元到頭

來只是成為眾多貨幣之一種,那麼它也將失去其獨特意義了。

作者克里斯多福.希金斯為《浮華世界》月刊專欄作家、紐約「新學院大學」通
識教育客座教授


未來毒品 依人調配


反毒之戰即將落幕,無贏無輸,也絕非已把違禁品掃蕩一空,而且,還會有人施

用毒品。反毒之戰之所以落幕,是因為今天我們所知的毒品即將消失。

未來的主流毒品應是甲基安非他命。安非他命正在美國大為流行,不僅便宜且容

易製造,也不需大批毒販。一切就地取材,在車庫或地下室即可製造。這種方式

生產的毒品不可能加以阻止,只有傻瓜及最無能的人才會被逮。

卅五年後,還留在毒品業的將是專為富人量身訂做毒品的製造師。他們會依照個

人體質及神經系統調配毒品。毒品的一些不良副作用、甚至成癮的特性,在設計

時即被排除。製造師會讓那些花得起大錢的人享受到一種完美的「化學經驗」。

阿富汗的罌粟田往後將一片荒蕪。現金收入減少起初對經濟會造成打擊,但農人

及毒販相繼投入合法、透明且課得到稅的行業,因毒入獄者減少,使用毒品的人

數將大幅增加,合法的體能增強劑(威而鋼)與非法的快感與創意增強劑之界線

趨於模糊。未來的毒販將會是化學劑師,大概會因為逃稅被逮;至於吸毒者,會

很像你和我。

作者彼得.施華茲是「全球商業網絡公司」董事長


英國王室 走入歷史


埃及遜王法魯克曾在1948年表示,不久後將只有五個國王還能留存世間,那就

是撲克牌中的黑桃、梅花、紅心與方塊四個老K(國王)以及英國的君主。而當

英國王室成員不願履行應盡職務,王室的危機被觸發時,英國君王似乎也將從其

中除名。

理論上,王室是民族集體目的之象徵,同時也體現民族的共同價值。然而,英國

王室實則只是與世浮沈,宛如情境喜劇中的尋常人家或肥皂劇裡的王朝,遲鈍或

愚蠢、無紀律、自溺、微不足道的敵意就能激怒他們,而唯有婚外情能帶給他們

活力,實非模範家庭。

雖然英國公眾仍願意讓英國王室存續,但這毋寧是因為欠缺可行的替代方案,並

非是對王室依戀不捨。無論如何,英國王室很快就會喪失持續履行職務的意願,

甚至於嚮往出任英國國王的查理王儲,也已不再喜愛他即將代表的國家。

從查理王儲的觀點來看,英國人已經揚棄他們特殊的傳統,轉而擁抱新的無階級

的政治正確價值。而王室的新世代威廉與哈利兩位王子,對於履行職務也不感興

趣,他們的雙親都經歷過公眾與媒體的指摘、嘲笑以及對他們私生活的侵擾,而

他們也只能氣餒地面對相同的命運。

作者費南德茲-亞邁斯托是塔夫斯大學歷史學教授、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資深
研究員


劈腿成潮流 一夫一妻制瓦解


人們往往以為道德有恆久不變的標準,其實不然。兩百年以前,沒有人預見離婚

會合法,如今離婚是家常便飯;兩百年以前,同性戀是禁忌,如今同志滿街都是

,甚至還有合法的同志婚姻。可見道德觀是會改變的。

準此以觀,一夫一妻制不過是一種社會習俗,遲早會崩潰,但也不至於回到多配

偶制(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社會,將來的社會對男女關係可能發展出一種新

制度,不禁止一個人同時和多個人維持關係。

在民主和自由市場的制度下,社會變得越來越透明,任何公眾人物的私生活如有

不檢點,在嚴格檢視下都會無所遁形,從而暴露出一夫一妻制的偽善。此外,個

人自由的增加、壽命的延長乃至科技的進步,都會使一夫一妻制更形落伍。普遍

的生育控制已經為擁有多伴侶去除一個重要的生物障礙。

我們終將承認,同時間愛不同的人是合乎人性的;這是時代的潮流,任何宗教或

其他勢力都無法抵擋;這場革命將從歐洲開始,接著是美洲,最後普及到全世界

;它的影響將非常巨大,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將徹底改變,現行的財產制度也可能

必須重新設計。


生育不再是自家的事


影響廿一世紀安全與成長最重大的因素不是民主制度,而是人口。開發中國家人

口激增拖累國家發展,而已開發國家生育率每下愈況,也減損經濟成長。窮人因

為生育率上升,把自己搞得更窮;富人則因社會新陳代謝不夠快,而變得沒活力

。在中東及非洲,人口成長已超越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如此便成為極端分

子與恐怖活動的溫床。接下來富裕社會則把來自那些地區的移民視為威脅,且心

生抗拒。

性愛、婚姻與生育原本不屬政府管束的範圍,但這種情況想來無法再撐持多久了

。無論面對人口膨脹或緊縮,各國政府別無選擇,很快就得插手那些一般被視為

私領域的事務。使用勸哄、教育的手段,改變國民的生育潮流,使其走向較為正

面,成效極其有限。例如歐洲各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想扭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

,但結果令人失望。新加坡的生育率低到只有一.二五%,岌岌可危;獎勵生育

政策只讓人口繁殖增加少許,要不是每年反常地增加移民人數,新加坡經濟成長

率,只怕會跟日本一樣而陷入停滯。

最歡迎移民的國家會取得經濟優勢,然而移民政策太開放卻也帶來風險。一波波

新移民,其種族各異,可能教育程度較低,有時還沒有工作技能。他們經常虔信

宗教,改變原本走世俗路線的移入社會。他們創造出來的種族多元化,也可能導

致社會緊張,對社會認同及凝聚影響深遠。

李光耀為新加坡資政


生命神聖論備受挑戰


傳統認為人類生命是神聖的,但未來卅五年內,這個觀念將在科技發展及人口老

化壓力下分崩離析。到了二○四○年,會認為人類生命從受孕到死亡都有其神聖

性的,大概只剩下一些活在象牙塔的基本教義派人士。

生命神聖的觀念從二○○五年開始已漸站不住腳。多年來,美國保守人士一直為

聯邦禁止以研究為由製造新胚胎辯護,但這項禁令卻阻斷了美國科學界在生物醫

療科技方面的發展。而保守派竟聲稱,犧牲某些醫療研究的進展而維護生命神聖

性是值得的。

但到了今年,這種說法已難自圓其說。南韓研究人員已證明,用普通細胞的細胞

核取代未受精卵的細胞核可以複製人類幹細胞。而這項科技對衛道者「生命神聖

」說已形成極大挑戰。

今年,安樂死議題也在美國引起強烈衝擊,令人訝異的是大多數民眾支持腦死女

病患「泰莉」不該再依賴維生設備存活下去。科技進步已能斷定某些腦死患者無

復元可能。而其家人也能理解,他們所結束的只是一具人類軀殼的生命,而非一

個人的生命。

彼得.辛格


汽車廢氣將絕跡


從現在起到二○二○年,地球將多出七億輛汽車,中國將佔大宗。確保這些車輛

配備最先進的乾淨科技,將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環境挑戰之一。拜科學家和工

程師之賜,有害的氣體排放到二○四○年將不再成為環境問題。

淨化汽車廢氣這些年來頗有進展,新車使用的汽油多半已經不含鉛、硫和苯,或

是含量大幅減少。在美國,汽車廢氣排放的鉛已減低九五%。到二○五○年,如

果有三分之一車輛的耗油量能從一加侖跑三十英里提升到一加侖跑五十英里,全

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可減少一百萬噸。

新的提煉科技使汽油更乾淨,讓引擎更有效運轉的潤滑油品質也在提升,而引擎

因為燃燒汽油更加徹底,也變得更為乾淨。這些都是能源工業和汽車工業的進步



但汽車只是有害排放物的來源之一,工廠、學校和家庭消耗的能源更多。要如何

改進生產能源的設備以及轉化消耗能源所產生的物質,才不至於對環境造成嚴重

危害,這是我們大家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作者約翰.布朗為英國石油公司執行長


智財權吞噬文化公領域


每一種文化中都有個公共範疇,那是不受版權法規範的自由領域,它對創意工作

的推展一向攸關重要,文化不需他人同意而得培育。而公共域總是與私人域並存

,後者是由私人擁有並受到規範的文化層面,透過創造市場誘因,私人域也為全

世界產製了可觀的文化財富。

傳統上,法律為公共域與私人域兩者維持平衡。但因科技丕變,版權法的範圍和

性質已產生重大轉變,因而威脅到這種平衡。由於現今數位科技領域盜版行為猖

獗,立法者和科技專家研發了一系列對付盜版的武器(包括法律的及科技的),

企圖讓文化的所有權人重掌控制權。

比方說,美國已大幅擴增版權法規的適用範圍。而透過世界智慧財產組織,富國

試圖對其他地區施加更嚴格限制。若進一步借助科技充當利器,文化所有權者對

於「他們的財產」如何被使用,更將掌握幾近完全的控制權。公共域與私人域之

間的平衡關係將因而消失,私人域將吞噬公共域,而接下來文化和創意的推展將

會受到那些聲稱擁有它們的人所操控。

我們的領導人受到只拿票房衡量美感的文化觀引誘,喪失公私間平衡感。打擊盜

版如火如荼,多數人卻看不見創作自由受到扼殺,公共域可能因而無聲無息壽終

正寢。

作者勞倫斯.列希格為史丹福大學法律教授


不可能匿名的網路世界


這是一個愈來愈透明、愈來愈沒有隱私的世界,一個人不管搭機出國,上醫院看

病,或是到圖書館借書,都必須呈報個人資料,甚至走在街頭,隨時隨地都會被

某個監視攝影機攝入鏡頭。這是一個個人隱私無所遁形的世界,隱姓埋名是一種

奢侈。

網路出現後,更是對付匿名行為(anonymity)強大力量,任何人上網做任何事

,不管是購物或發電郵,只要掌握資源的人肯費心,大都追查得到。

有些人掌握了技術優勢,或許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他們在網路上使用好

多化名,每當他們造訪網站或進入聊天室聊天,都使用不同的化名。但這些隱瞞

身分的伎倆只能對付一般人,碰上擁有調閱資料權力的政府當局,還是可查到蛛

絲馬跡。

在一般的認知中,總以為大家都想要匿名;事實上,很多人追求被人認識(名聲

),年輕人尤其想要出名;儘管因為資料外洩導致身分被冒用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年輕人依然熱中加入網路上的各種家族,在交友網站張貼自己的照片及身家資

料。

艾絲特.戴森


小兒痲痺滅絕


繼一九七七年滅絕天花之後,人類即將免於小兒痲痺症威脅,此一成就值得大書

特書。比起消滅天花,想根絕小兒痲痺症是更艱巨的挑戰。有些小兒痲痺症病例

是因為患者出現下肢癱瘓病狀,才令醫師心生警覺;然而在出現嚴重病狀前,有

人只有輕微如感冒的症狀,卻帶著小兒痲痺症病原四處散布達好幾星期。消滅天

花付出的力氣若比擬成吹熄蠟燭,那麼要根除小兒痲痺症,就堪比撲滅森林大火



人類要完全根絕小兒痲痺症,還得多添把力氣。一九八八年,全球小兒痲痺症病

例據估有卅五萬起。到二○○五年,已證實的病例只剩七百六十起,分布於十三

國。拜各國及國際努力、各地慈善之舉及經濟投資所賜,世界大部分國家小兒痲

痺症免疫比例都上升。二○○三年,全球有五十五國進行「全國免疫日」,使用

廿二億多劑疫苗,四億一千五百萬名兒童因此對小兒痲痺症免疫。

傑茱莉.柏汀女士


醫生診所消失


今日世界,看醫生是件頂麻煩的事。要先預約,然後去診所、填表、等候,醫生

問診時還要回答一堆問題。然後等待檢驗結果、拿藥方、接著又要跟專科醫生預

約。而在出生率銳減、人口急速老化,令醫療制度負擔沈重無比之際,看醫生這

種麻煩事已成各國危機。

各國政府、保險公司及納稅人目前都被迫面臨一套既複雜又缺乏效率的醫療制度

。這套制度太強調醫病,卻在協助民眾預防疾病做得不足。而改革的重大措施之

一,就是讓患者只在不得已時才去找醫生,而非一不舒服就去找醫生。

這項改革也需在醫療結構、法律及財務推出配套措施。不過,電腦、通訊及生物

科技進步使看病變容易多了。許多日常疾病的診療會變得很簡單。只要在機器內

存入一滴患者的血液,幾秒鐘之後電腦會告訴患者出了什麼毛病及如何治療。不

過,醫生並不會從此消失。他們會花較多時間研究疾病預防,較少時間在診療室

照護患者。

作者格雷.曼迪為微軟資深副總裁

--

很長 但是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相信從頭到尾用心看完的你 在35年後 一定能夠成為全球頂尖精英

就跟我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ryant 的頭像
    chenbryant

    chenbryant的部落格

    chenbry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