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1982年生的....


以1982年為基期(=100),2001年的房價指數為456.1,也就是成長了356.1%
;物價指數從1982年的100上升到2001年的145.5,也就是成長了45.5%。可是
薪資卻似乎回到二十年前一個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的起薪水準。譬如二十年前一
個大學畢業生起薪約1萬7000元,現在在五星級飯店工作的大學畢業生起薪約2萬
2000元,也不過成長29.4%。「這簡直是相對貧窮嘛!」一位觀察者說。

相對貧窮可以是一種對現況與未來的感覺。由於加薪的幅度慢,甚至連連遭到減
薪或失業,所以上班族開始有貧窮的感覺,甚至想到未來如果沒有規劃好,還可
能會愈來愈窮。
相對貧窮也可以是一種比較前輩在一、二十年前生活的感覺。過去物價比現在便
宜,房租、房價也比現在便宜,可是一個社會新鮮人所領的第一份薪水,卻跟一
、二十年前差不多。所以相對而言,也有貧窮的感覺。
相對貧窮也是一種社會貧富落差加大所造成的感覺。淡大未來學研究所教授陳建
甫指出,五年前他就預估隨著社會結構和產業變遷,貧富的差距會擴大,但沒想
到「這兩年內,這個長期的趨勢在短期內就迅速惡化。」

由數字看相對貧窮
事實上,台灣因為貧富差距所產生相對貧窮的社會感覺也在擴大中。這些現象包
括七成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部分行業新人起薪還比十年前低;助學貸款申請
人數大增;有貴族雙語小學,但也有很多小學生繳不出營養午餐費;家長無力負
擔,小留學生回流台灣;長期失業家庭攜老偕幼舉家自殺;高學歷卻沒工作,因
家人貧病鋌而走險。
財經立委李桐豪指出,最近這次幾百元的健保費調漲,就讓十萬勞工走上街頭,
代表社會民心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這是一種訊號。「如果他們有穩定收入的話
,就不會這樣,」李桐豪說。
陳建甫解釋,貧窮可以是絕對或相對的。如果一個人連購買生活必需品最起碼的
收入水平都達不到,就視為絕對貧窮。個人收入少於就業人口收入中位數一半的
人,算作相對貧窮。
台灣高、低所得差距逐漸擴大,並創下歷史新高。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結果
,2001年平均每戶每月可支配所得為7萬2000元,較上年減少2.6%。如將家庭依
可支配所得高低分成五等分,2001年最高20%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178萬6000
元,是最低20%家庭27萬9000元的六•三九倍,高於2000年五•五五倍。這是自
1964年有這項統計以來,首次超過六倍,也是歷史新高。

經建會專任委員李高朝指出,從1969年到1981年,台灣的人民財富所得是非常平
均的。2000年出現差距擴大的現象,是高所得的人增加不多,但失業家庭增加很
多,而且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是因為去年退休離職人數增多,使得高所得家庭
的退休金及公勞保現金保險受益增加,拉大高、低所得家庭差距。「但退休人員
突然大增,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而是短期影響,」李高朝說。
1991年最低所得組平均每人每年近5萬元的收入,1999年降到3萬1000元,2001
年更進一步降至2萬3000元。相對的1991年排名前10%的高所得者,平均所得87
萬元,1999年升至133萬元,2001年國內經濟衰退,但最高所得組的平均年所得
仍續升到139萬元。貧富差距主要是失業率高,以及就業市場中高科技和傳統產業
兩極化發展所致。李高朝指出,當失業率回降到4%以下,且經濟成長率在4%以
上,雇用的人口才可能增加,否則即使景氣復甦,也是「無就業機會的景氣復甦」


此外,陳建甫也分析指出,九二一大地震、產業外移,關廠家,外勞引進是貧富
差距擴大的主因。

擋不住的貧窮危機感 他們如何過低薪生活?

在台北,平均月薪2萬元左右他們如何過低薪生活?

經濟環境急轉直下,社會新鮮人起薪首當其衝。尤其在高消費的北部(台北、新
竹等 ),要付房租又要各項生活支出。這些平均月薪2萬元左右的人,是如何過
低薪生活?而他們的堅持又是為了什麼?

1988年,歌手張雨生唱「我的未來不是夢」,響徹職場工作者的胸懷。那段經濟
高成長的時期裡,人人充滿鬥志和希望。2002年,歌手張震嶽唱「認輸」,正中
許多職場失意者的下懷。歷經2001年經濟負成長,現在連職場卡位都成問題。
歌詞的轉換之間,道出工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已經改變。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調
查顯示,1988年的經濟成長率為7.8%,失業率1.69%;2001年的經濟成長率為-
1.9%,失業率為4.57%;2002年7月的失業率更達到5.23%。
高失業率引發低報酬率,社會新鮮人的起薪尤其受影響。「青少年(十五至二十四
歲)的失業會降低他們的起薪,以至於日後調薪都是在一個較低的基準下進行,」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誠表示。

低薪生活三部曲

雖然如此,仍有一群職場新兵,手握低薪,在景氣風暴中扛著夢想走下去。夢想
需要麵包支撐。他們如何度過低薪生活?

■低薪生活首部曲,從國民便當開始

二十八歲,當完兵才念大學的一位不願具名的賴先生,去年畢業進入一家音樂製
作公司,月薪為新台幣2萬2000元。當時扣掉了每個月的房貸,實際的生活費只
剩3000、4000元。
微薄生活費卻要支應餐飲費、交通費用和其他雜費。賴先生早晚吃家裡,中午沒
吃60、70元的現做便當,只吃便利超商促銷的40元國民便當。「就這樣連續吃了
三個月,」賴先生甚至連飲料都只喝公司供應的茶水。

■低薪生活二部曲,從降低慾望開始

二十多歲、不願具名的張小姐,大學畢業後到傳播公司工作,月薪2萬1000元。
每個月光房租、瓦斯、水電等費用,就占了將近薪資的三分之一。再扣掉日常各
項雜費和餐飲費,每個月都只能打平。所以喜歡小飾品、小項鍊的她,「現在大
都只能摸摸看看,」她語氣低沈地說。
在新竹從事企劃工作、不願具名的小真,月薪2萬元。計畫前半年工作、後半年準
備研究所考試的她,為了存夠後半年的生活費和房租費,不僅兼任每月3000元的
家教工作,還約束自己平均每天只能花100元。平常甚少購買衣服、飾品的她,看
似沒什麼消費需求。「但沒在買或很少買,不代表不會想買,」這一點,道出她
想望而不可得的無奈。

■低薪生活三部曲,從減少聚會開始

畢業步入職場,偶有同學和同事的聚會邀約。吃了三個月國民便當的賴先生,假
日多待在家打電腦。碰到朋友邀約、身邊卻沒什麼錢的時候,就會佯稱自己在忙
。若偶爾聚會成行,也會儘量選在點一杯飲料就可以坐一下午的地方。這麼多考
量不覺得難過?「可是也沒辦法,」賴先生無奈地說。

除此之外,低薪生活還有幾個省錢小部曲。喜歡電腦軟體和遊戲的賴先生,會站
在書店把想看的書看完,若是需要邊學邊操作的電腦工具書,就會到圖書館去借
;偶爾需要置裝的張小姐,會選在超低折扣期才買;兼任家教工作的小真,一個
星期有兩天會留在家教學生家中吃晚飯。「這樣一個月下來也可以省不少吃飯錢
,」小真精打細算地說。

為夢想耕耘

在當前就業貧瘠的台灣土地上,他們都是勢單力薄卻力求站穩的一群。與其說他
們的態度是妥協,不如說是暫時轉換一種姿態和當下環境相處。因為在他們背後
,都有一股夢想架構在支撐。
持續擔任影像編輯工作的賴先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在三十五歲之前開一家電腦腦
習班。所以即便面對龐大的經濟壓力,甚至連上電腦課的學費都沒著落,他還是
願意循著累積專業的學習路線走下去。

對傳播懷有高度興趣和熱忱的張小姐,希望未來成為一名剪接師。「我喜歡將事
物化成影像剪輯完成後,再呈現到大眾面前的感覺,」因此當家人提到沒念大學
的鄰居小孩月薪還高於她的薪資,要她不如回南部工作的時候,即使聽了再難過
,她還是堅持繼續耕耘。
至於小真,眼前最大的目標,就是在明年考上研究所。因為景氣差,工廠營運不
佳,家人無法提供生活費用。但為了後半年能全心全力準備考試,她願意過著平
均每天100元生活費的生活。他們都是在低薪籠罩下,為夢想耕耘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bryant 的頭像
    chenbryant

    chenbryant的部落格

    chenbry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